图片
杨凌是个琴人。
和他相熟的人,都唤他的字——季静或素履。
1530年,预感自己快要走到生命尽头的杨季静停下手中的琴,将家里珍藏的四幅画像一一打开,细细端详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这四幅画像,都是自己,是从年轻走到中年的自己。
日子一天天地过,揽镜自照,也未必会发现镜子里的容颜一天老似一天,但若将二十年时的容颜和二十年后的容颜放在一起,岁月的痕迹便很明显了。
端详着这些画像,多年往事,蓦地涌上心头。
图片
图片
明 唐寅 南游图局部最年轻的那幅《南游图》,是唐寅为他画的。
彼时他年未三十,琴已弹得很好。
明代的琴人圈子,最有名的是江、浙两派,其中江派是松江刘鸿所创,刘鸿因琴艺高超,曾被太宗皇帝召见。那时姚广孝向太宗皇帝推荐“天下能琴者”三人——四明徐和仲,松江刘鸿,姑苏张用轸。徐和仲是浙派传人,张用轸是刘鸿的学生,三人中倒有二人是江操。
父亲杨云翰,便是向刘鸿学的琴。学成回苏州后开枝散叶,也教自己的儿子弹琴。杨云翰有四子,其中惟有季静学得最好,年未弱冠,便已在苏州士人间有了名气。
杨云翰不是个只挟琴技自重的普通琴人。他的心思很密,眼光放得很远。
明朝的读书人即使不会弹琴,也颇爱琴。 “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”,士人若能琴,便会建个专门的琴室,“洒扫明洁,置琴书、熏炉于其间”,如有客人来了,便请到琴室,弹上一两曲,宾主尽欢。若不会弹琴,那也无妨,结识几个琴人,平时小聚或者雅集时有人弹琴,就行了。
杨云翰便是因此这般,与吴宽、沈周、王鳌、文徵明、祝允明诸人结成了好友——这些名字里单独拎出一个,都是了不得的人物,尤其吴宽,是吴中文人圈的佼佼者,他是成化八年的状元,官至礼部尚书——而杨云翰的苦心孤诣,尤不止于此。
1487年,杨云翰到京中杜启家小住,拿出吴宽的赠诗向杜启和徐源等人索和——后来这些和诗陆续积累成“吴匏庵喜雨噫字韵诗卷”,以吴宽为首,后有杜启、徐源、沈周、祝允明、黄云等人的和诗,诗卷中皆一时名流,让杨云翰这个琴师的名字颇在读书人间流传了一把(此事还有个尾声,杨云翰去世后,这个珍贵的诗卷不知何故找不到了,杨季静便请祝允明重新补录,而且再拿着这个诗卷去找人追和,直追到文嘉为止)。
有了父亲结下的人脉,杨季静与文徵明、唐寅、祝允明的交情也很不一般。有时祝允明到文徵明家去,便会遇到杨季静,谈完事,三人就对坐着,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。
弘治甲子(1504),六月,祝允明访友文徵明,在悟言室书试卷。时杨季静亦在。季静琴余,晚凉对坐无事。祝允明书遂与杨季静持去。——《听帆楼书画录》年少成名的杨季静心气高远,他听父亲说过师祖刘鸿被太宗皇帝召见的旧事,心里隐隐有了盘算。
北京太远,先去南京吧!南京好歹也是留都啊,而且,他以前还去过南京,总要比京城熟稔些。
于是1505年的春天,杨季静打点行装,准备前往南京。
临行前,他请求唐寅为他画了《南游图》——唐寅十七年前曾勇夺应天府解元,在南京声名大噪,后来虽然在京城败北,但南京故旧为唐寅嗟叹抱屈的大有人在,爱屋及乌,也未可知。
唐寅答允了杨季静的请求,对他曳裾于王公门前求赏识的远游,却并不以为然。他向来不隐晦自己的想法,便在题诗中写道:“江上春风吹嫩榆,扶琴送子曳长裾。相逢若有知音者,随地芟茆好结庐。”
黄云也劝道:“送子薄游携绿绮,知音不在五侯家。”
邢参说得更为直接:“吾独思子心,此行不能果。丈夫当磊落,莫被利名锁。”
不知杨季静是否因此有了顾虑和迁延。他的行程,从二月迁延到了三月,又从三月迁延到了四月。
但初夏时,杨季静还是动身了。
图片
明 唐寅 南游图局部此时为他送行的诗卷,已集成长长一卷,除了唐寅、黄云、邢参,还有祝允明、钱同爱、文徵明、彭昉,以及吴宽之侄吴弈等等。文徵明这年36岁,还叫作文壁,他对杨季静的远游,倒是很宽容和厚道——他在题诗中预祝杨季静,“秣陵古名郡,去去当有遇”。
这个诗卷,后来集为《送琴师杨季静游金陵诗》,文徵明小时候的同学、亦是文氏同年好友的彭昉,写了序言,序言里说,他日杨季静于“钟山秦淮之畔,解衣般礴,试一鼓焉”,其“浑浑古调、琅琅清响”,想必将让金陵震动。
后来呢?
后来,杨季静在南京,确也曾与王涣等高官同游雨花台、凤凰山、秦淮河等,“指点江山说六朝”,但肯提携他的贵人,始终未出现。
图片
图片
明 唐寅 琴士图局部杨季静后来回了苏州。
“王公大人眇其艺也,不肯推荐达之” ,“何必曳裾而食肉”,《琴士图》后的两段题跋,道明了他在南京的际遇。杨季静本人大概也刚直,唐寅说他“白眼一双,青山万里”,想来,他在南京待的时间不会很久。与他来往相交的,依然是吴中诸才子们,唐寅找人取东西、祝允明找人刻砚台、做铜提手等等小事,都会劳烦到杨季静。
也许是深切体会到王公大人们对艺人的轻视,不善文赋、又不甘心沦于优伶之流的杨季静,一边与士子们交往,一边也刻意熏陶自己的气质,喝茶,把玩古籍、青铜器、汉玉杯玦……逐渐成为善于清淡、有晋人风度的风雅之士,与文徵明、蔡羽、王宠等人一起名列吴下袁氏“闻德斋”的十五斋友之一。
此时的杨季静,已入不惑。
感慨于杨季静与自己一样所求无得的命运,大约在1521年左右,唐寅又应杨季静所请,为他画了《琴士图》。
画中,杨季静身周堆满了文人把玩的器物,他的身后是觚,内插如意和拂尘,觚旁堆着古籍和书画。他的面前有茶壶和品茗杯,稍远处放着焚香用的香炉和香事瓶,以及盛酒饮酒的鼎、尊、爵、觚,温酒的斝。
图片
明 唐寅 琴士图局部隔开一些距离,一个茶童正忙着煮茶,炉上安放着茶铛,炉脚是盛炭的竹篓,石几上放满笔砚、书籍,盛酒、喝水的盏,贮酒、盛水的罂缶,地上还有文人游戏用的投壶,并青铜酒器、鼎彝古玩。
这些物事加起来,恐怕比杨季静当年去南京时带的物事还要繁杂,还得多装好几车。这简直是把整个书斋搬到野外来了,杨季静就在这露天书斋之中,穿着晋人的衣冠,把琴放在膝上,赤足趺坐而鼓。
那何不就在书斋呢?
这也许是唐寅和杨季静共同的设计——杨季静身前可见两株古松,身后可见高山大石和潺潺泉水,“高山流水”之意,显而易见,而江操刘鸿,最擅长的就是《高山流水》。
图片
明 唐寅 琴士图局部最可玩味的是杨季静身上的晋人衣冠。
是唐寅自作主张吗?还是杨季静要求的?或者,是杨季静曾经就这样穿戴过?这可能性很大。朱芝、都穆、皇甫汸的跋文里这样说:
“玄冠而白服,素履而遗俗。”“服古人之服而飘然有古人之遗踪者,非子其谁耶。”“此予里杨子者也。杨子殆古之所谓逸民与。瞻其巾以为若而人,睹其衣以为若而人,是皆窥见杨子之形者也。”或许,这便是从南京回苏州后十几年间,向高古逸民不断靠拢的杨季静的真实样子。
图片
图片
明 文伯仁 杨季静小像图时光流转到了1526年。
五十岁那年,杨季静又求得了一幅新画像。
此时唐寅已去世两年,而文徵明滞留于京城不得归。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,给杨季静画像的任务,落到了文徵明的侄子文伯仁身上。
文徵明这个侄子,性格是出了名的暴躁,才华是出了名的横溢,15岁便“补博士弟子员,曾为诸生”,与人打笔仗,提笔千言能把人骂得狗血淋头,王世贞背后说他“此君秽而好骂”。文伯仁后来与叔父文徵明也干翻了,不过那是后话,此时,文伯仁方24岁,《杨季静小像》是他存世最早的纪年画作,也是文伯仁惟一的一张人物画。
文伯仁真的很牛。
这幅画像,应该与杨季静本人是最象的——洛人白悦在画后题道:“肖貌极纤毫”。
画中,杨季静身戴儒巾,身著儒服,一双凤眼,沉静有神。与《琴士图》物事堆叠不同的是,这幅画上,背景空无一物,只有杨季静,只有琴。
人至五十,应知天命。
自己的宿命,就是一介琴人,性格亦刚方,那就,安心做个朴素的琴人。
图片
图片
明 文徵明 蕉石鸣琴图局部1528年,文徵明从京城归来,闲居苏州已有一年。杨季静趁此机会,求写《琴赋》。
原来二十年前,杨云翰也曾请文徵明为“吴匏庵喜雨噫字韵诗卷”题跋,二十年后,原卷不知何故丢失,杨季静重新一一补录,故此请文徵明补写,并求书《琴赋》。两代交情,文徵明没有推辞,便以极端正秀丽的小楷,为杨季静抄录1900字的《琴赋》,并在《琴赋》底下多出来的空白处,为他画了一幅小像,还在像旁写了一行小字,说如果此幅书画流传到后世,后世人便会知晓,杨季静就是嵇康赋里所说,能弹大雅之琴的至人啊。
画中,杨季静以《琴士图》中相同的趺坐姿势,坐于席上,这回,杨季静身周既不是空白,也没有各种雅玩和高山流水,而是两窠芭蕉和一大块湖石,散发着文氏自有的、清淡的气质。
“蕉下不生暑, 坐生千古心。抱琴未须鼓, 天地自知音。”这是沈周的诗,以此来观照《蕉石鸣琴图》里的杨季静,竟是相当合宜。
图片
二三十年间,杨季静所弹的琴,从未换过。
这张琴的样式,叫“伶官”。
“伶官”,不是指优伶。伶官琴的琴身有两对半月型,据传是周代伶官虞隋所作,又据说来源于黄帝时的乐官伶伦。
图片
明 文徵明 蕉石鸣琴图局部《南游图》里琴童身上背着的琴,大概也是同一张伶官。
携着这张伶官,杨季静从意气风发的年少,走过而立,又走过不惑,再走到知天命,时光如细腻的刻刀,削斫出不同的面容。
这些面容中,杨季静最满意的是哪幅?大概是文伯仁所绘的《杨季静小像》吧。
1530年,杨季静辞世。辞世前,他还做了一件大事,他请文徵明为《杨季静小像》补书“琴士杨季静小像”,并将四幅画像上一些有份量的题跋,都移到他最钟爱的《杨季静小像》之后,装裱成长卷,其中,就有《杨季静小像》完成之前已经去世的唐寅和都穆等人。
图片
明 唐寅 蕉石鸣琴图局部看到这里你或会明白,为何那么多琴人,只有杨季静,留下四张画像。那是爱风雅的时代,与爱风雅的琴人,以及爱风雅的文人,共同的杰作啊。
如果去看《无尽藏》,走到《蕉石鸣琴图》时,请记得,那个弹伶官琴的人,他叫杨季静。
2024年暑期线下古琴课:基础指法+古琴简史+《仙翁操》《秋风辞》《湘妃怨》《越人歌》(上课地点:苏州)(适合零基础成人)2024年暑期线上古琴课:基础指法+《仙翁操》(上课地点:网上)(适合零基础成人)
作者:任淡如
本文为菊斋原创首发。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。
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